最新网址:nuoweng.com
字:
关灯 护眼
Nuo翁小说网 > 大唐英武豪侠 > 第5章 半途而废

第5章 半途而废

唐玄宗一生聪明绝顶智商惊人,唯一失算的就是安禄山造反,它是唐玄宗晚年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唐玄宗几十年下来一直没有玩脱的用人原则是因,安禄山自己在杨国忠的威胁下剑走偏锋发动了在唐玄宗看来没有胜算的叛乱便是果。唐玄宗对安禄山本人的判断存在误差,过分高估了安禄山的理智。而安禄山对唐朝的局势判断存在误差,过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胜算,君臣之间互相利用又缺乏默契,就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巨大悲剧。

在我看来,恰恰是因为安禄山是出身卑微的胡人,缺乏汉人世家的人脉基础,所以才会得到首席宰相李林甫的重用。在李林甫得势的时期,安禄山被这口蜜腹剑的权相完完全全的控制着,不仅身边的亲信遭到李林甫的渗透,就连心中所想之事李林甫也能揣摩个十之七八,这让安禄山如履薄冰。何况背后还有个更加狡猾更加深不可测的唐玄宗,他才是一切的主导者,心机深沉如李林甫,终其一生也是被他牵引着走,可见此时的安禄山立足未稳又顾虑极多,是没有胆子胡思乱想的。但是李林甫死后,朝堂人才青黄不接,于是只懂敛财的废柴杨国忠接班。他无法有效的控制安禄山,只能简单粗暴的打压和排挤,而唐玄宗又企图让两人互相牵制,安禄山的气焰这才开始嚣张起来。但杨国忠哪怕是当唐玄宗牵制安禄山的棋子也是不够格的,他为了能让安禄山作实造反的罪名,不惜主动给安禄山的叛变创造种种条件,这种完全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眼里的政治流氓使得唐玄宗的帝王之术运作困难,以致最后玩脱了...

唐玄宗的帝王之术,也是他治国的杀手锏就是他那超凡的用人手腕。他对放权和控制这两个概念的操纵非常人所能及。从开元年间的各大贤相,到天宝年间的各个节度使,他总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有能力的人为自己和帝国服务,又能很好的控制他们,让他们不敢不忠于自己。到了执政后期,唐玄宗虽然精力愈发衰减,但他的帝王之术却已是炉火纯青。而他晚年恰恰是命太长又太聪明,活成了人精,四十多年太平天子机关算尽最后却因为和没有自知之明的臣子之间丧失了默契,最终导致局面顷刻间便失去控制,落得两败俱伤。唐玄宗一直以来都奉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而贯彻这项原则也是以君臣之间的默契作为前提的,这种默契本质上是唐玄宗一手安排的各方势力之间互相制衡的产物。太子和宰相,文臣和边将,权贵世家和科举寒门,他们之间互相牵制,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而唐玄宗就像是幕后的操纵者,迫使各方势力为了不陷入弱势,不得不向唐玄宗本人尽忠,这就是唐玄宗和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但安禄山却反其道而行之,甘于被利用本是这个杂胡小儿在唐玄宗一朝立命的根本,可是安禄山却想走另一条至少在他看来走得通的荆棘之路。

天宝年间,尽管唐玄宗已经逐渐安于现状,懈怠下来,但是从东宫到宰相到文臣再到武将都是被各种互相牵制和眼线渗透,被这老皇帝把持的服服帖帖的,再加上李林甫能力了得,虽然权倾朝野,嫉贤妒能,但却能很好的处理日益复杂的政务,又能有力的压制东宫势力,所以一切仍然都在皇帝的控制之中。这样看来唐玄宗保住晚节本是没有问题的。奈何李林甫打压异己太厉害,导致死后接班的领导班子实在不够看,安禄山又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喂不饱的亡命之徒,和无才无德的杨国忠两人各种秀窒息操作最后硬是打破了唐玄宗的如意算盘。唐玄宗之所以倚重安禄山,既有政治考量,也有军事需要。对内,是想利用安禄山去拉仇恨,让他各种背锅。对外,则利用安禄山稳定北方战线,进一步的,想继续开疆扩土。而为了防止安禄山心存异志,唐玄宗至少有四层保险:

唐玄宗给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职务使他坐拥共计18万4000人的兵力,在大唐天宝年间60余万的总兵力中这恰恰是一个阈值,既能最大限度发挥边将的战斗力,又刚好不足以发动一场有胜算推翻鼎盛王朝的叛变。

接下来,宠幸安禄山给他各种高官厚禄乃至让他成为杨玉环的干儿子,让他获得比封疆大吏还要夸张的超然待遇便是又加上了一层人心上的筹码,寄希望于喂饱这头饿狼,这是作为感情牌的第二层保险。

而作为安禄山的同事,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都是安禄山的死对头,这样的人事安排也是唐玄宗有意而为之。如果安禄山真的图谋不轨,这两人不但绝对不可能和安禄山同流合污,相反必然积极投身反叛。且其他边将也少有看安禄山顺眼的,这令安禄山犹如锋芒在背。这就是地缘势力上的第三层保险。

最后,在政治势力内部,以杨国忠为首的政府班子对安禄山的厌恶是公开的,这就让安禄山倍感孤立,只给拼命讨好唐玄宗以抗衡杨国忠为首的权贵势力,以至于自己能不能出将入相也完全没有话语权了。这就是第四层保险。

但归根结底,不足以和整个帝国抗衡的兵力,才是唐玄宗愿意信任安禄山和放权给他的根本原因。唐玄宗本以为安禄山被杨国忠胁迫,理该死忠自己以换取自己对他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信任,同理杨国忠也是如此,这一招几十年来从未失效。在唐玄宗看来,安禄山叛变是必然没有胜算的,一定是自寻死路的昏招,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只有无条件的忠于自己,为自己卖命,这样才有出路。然而他料不到安禄山自我感觉实在太好,在身边这些投机谋臣长期的鼓吹下竟然真的就自以为优势很大,豪赌了一把。要说他非给叛变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安禄山为了能讨好唐玄宗,把包括太子在内的绝大多数权贵得罪了个遍,如此这般一旦这个七十多岁高龄的太平天子被取代,自己唯一的靠山失去后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安禄山打算在皇权交替之际叛唐。但是杨国忠的步步紧逼和计划的逐渐败露迫使安禄山不得不尽快付诸行动。这时候即便是唐玄宗本人也已经预感到难以继续驾驭安禄山了。怎奈何志得意满的唐玄宗终究还是不能轻易相信这种令人窒息的操作真的会立刻发生在自己执政的最后阶段。在他眼中,就算安禄山要叛,目前这个阶段他也是没有胜算的,所以自己还有时间来应对,来补救,此时当务之急是不能进一步刺激到安禄山。但这也不过是缓兵之计,实际上事到如今,安禄山自己是看很清楚的,就算唐玄宗本人目前还不会出手对付他,面对蠢蠢欲动的朝廷,他也已经是箭在弦上,真的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候,这就是他仅有的机会了。讽刺的是,安禄山发动叛变才一年身体就因糖尿病晚期而迅速崩溃,因此就算他打算继续养精蓄锐,并且和朝廷相安无事,其实也是没法把野心延续到唐玄宗一朝结束的。但他若是不出兵,将来便出不了兵了,那也算是悬崖勒马。这样看来,可以说是天不佑大唐。

所以悲剧的导火索就在于唐玄宗对安禄山的理智存在判定误差,老皇帝确信安禄山造反是没有胜算的,因此作为被宠幸的边将,安禄山理当看得清局势,不会做出愚蠢的举动。唐玄宗认为安禄山会审时度势,对他的顾虑也就越来越小,给予安禄山的信任则逐渐变得无可附加。可是事实是安禄山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自知。在安禄山眼中,自己反唐是有一定胜算的,而且作为曾经一无所有的亡命之徒,他在找不到其它出路的情况下,也不在乎为自己赌一把。安禄山认为大唐帝国兵力布置外重内轻,且自己掌握大唐两大精锐之一,只要趁着中原兵力空虚之际以闪电战攻陷首都,自己就能赶在其他节度使勤王以前瓦解大唐帝国。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其实都清楚安禄山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别的不说,即便是攻占长安,也是在一连串对安禄山有利的偶然变数中才得以实现的,而且这几乎就是安禄山的极限了,然而就算首都陷落那也远达不到摧毁大唐帝国的程度。反过来说唐玄宗对局势的判断确实是相对正确的,安禄山的底牌实在有限,事实证明安禄山起兵仅半年后便陷入到了包括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内的多个节度使勤王军以及颜真卿领导的大量民间反抗军的合力围剿之中,并且后备力量的差距也在此消彼长之中越拉越大,叛军形势很是危急,如果不是潼关一役作了大死的话,安禄山很快就将退守范阳大本营,走向穷途末路。也正是因为唐玄宗可以预见到这一点,所以他断定安禄山不敢在没胜算的情况下狗急跳墙自寻死路。但是他对安禄山本人的判断却又是错误的,安禄山并没有遵循唐玄宗的如意算盘,他真的就狗急跳墙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唐玄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随着安史之乱的全面爆发,责任也就理所当然的挂到了之前死活不肯相信安禄山会起兵的唐玄宗头上,四十多年太平天子可谓是晚节不保。脸都快被拍肿了的唐玄宗一时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气急败坏之下终于从装糊涂变成了真糊涂,一下子丧失了对边将的所有信任。然而矛盾之处就在于你再怎么不信任边将,终究还不是给靠他们来消灭安禄山嘛。所以唐玄宗又不得不到处调兵遣将,争取尽快剿灭叛军,因为唐玄宗也承受不起自己的政治失误所带来的责任,要知道他身边有无数人等着他犯错然后名声扫地最后下台。

唐玄宗首先临时设置了两道所谓的防线,第一道防线由出师于王忠嗣的卫尉卿张介然负责。设防地点位于开封附近作为交通要道的陈留。然而就如同我前面提到的,唐朝此时的兵力布置外重内轻,由于事发突然,张介然根本没有军队可供使用,他只能临时征用陈留的市井子弟来应急。然而汉人的传统疆域已经在大唐的光辉下享受了一百多年的太平日子,老百姓祖孙三代都没经历过战乱,只知道杀鸡宰羊。所以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面对安禄山精锐的十五万大军,陈留防线一触即溃。

第一道防线卵用没有,第二道防线又怎样呢?第二道防线在位于黄河附近的荥阳,这里地势复杂且也是交通要道,负责指挥的是荥阳的郡太守崔无诐。然而他也无兵可用,同样只能靠老百姓组成临时军队,战斗力可以参考陈留,甚至还要惨。面对安禄山凶神恶煞的十五万铁骑,临时由百姓组成的守军乃是“乘城自坠如雨”,不少人直接吓得从城楼上掉了下去的这段典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防线同样是卵用没有。

推荐阅读: 惟我神尊 以为自己是女人的男人 [网配]原来大神是个受 重生之兄有弟攻 不要不要放开我 这坑爹的人参 大着肚子奔小康 修仙道之——躲不掉的孽缘 不能动 运动裤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