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言的视线漠然。
如果是生前的自己,尧言可能意识不到“身份”对自我认知,对三观的影响。
但是,在“死亡”之后,在肉体瓦解,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时,他考虑过,以自己现在的社会关系,会形成怎样的价值观。
然而,他也做不到搁置。
因为,即使将自己生前的价值观和判断搁置,在“用词”上,他也会受到影响。
很多人意识不到,“词语”本身,就是凝结了、预设了价值观的判断。
一种最明显的,最容易察觉到的例子,就是褒义词贬义词。
脱离了语言体系,他无法进行表达、理解和判断。
而这些语言体系,本身又多多少少凝结了、预设了价值观判断。
这是一种难以察觉的隐性价值观影响。
就比如.....家。
在他的记忆里,“家”可不仅仅是住所。
在重要性上,他生前国家的人,往往比起其他国家地区把“家”看得更重。
而在这个世界,“家”的存在,仅仅只是个住所。
在意识能够随意转移,在身体可以人工制造,在社会表观可以人工定制的这个世界......
家这个词语,会凝结什么样的价值判断?
然而,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
他之前经历的那些世界,能够很明显察觉到与他生前时代有直接关联的词语中,价值观凝结一致的部分。
但是,这个世界.......
区别很大。
想要深入地理解价值观凝结的不同点,尧言必须亲自去体会。
但是,这个过程不可能,也不能只靠观察他人来完成。
要这么做,他就需要让自己的价值观贴合原主,在行动上也按照原主的价值观来行动。
这样,他才能够明白这个世界的价值观细节上有什么差异。
这种细节上的差异,是需要仔细去感受的。
在注意力不足的时候,一边思考,一边去听这两人说话,容易分心,导致思考出现干扰,就算他离得远,只有浅末的背景说话声的时候,也容易分心。
但是,如果听没有两人说话,只有周围环境弄出的声音,就不会浪费太多心思,不会去下意识地辨认两人说的话,不会那么容易分心。
不然,就比如看到他这句话,可能会听成“没有人说话就不会分心”,有意无意地把“容易”这个关键词之一给漏掉。
他知道思维过程非常容易受到干扰。
尤其是人类这种存在原始冲动的生物。
人类会在睡觉、还有清醒时,思维意识像是自动机械一般,将各种词语、概念、图像,拼合在一起,形成“灵感”。
这种机制,就是“联想”的基础。
在他生前,就有过相关的案例,在特定的某个时间,提一些看上去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词语,而因为自动这种思维机制,部分人会产生特定的“灵感”。
这种经典的思维干涉,存在于人类思维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尧言并不认为自己能够避免所有的思维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