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下,权重就不一样了。
生前的时代,尧言不止一次见到人们把持着“问题都有答案”、“问题都有能解决的方法”来看待现实。
固然,这其中有人们注意力的本能缺陷作为原因,也有回避困难的本能的缺点可以解释.....
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理想。
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把“现实”挂在嘴边就和理想主义扯不上关系了。
然而事实是,整天喊着“现实”的人,也会有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把问题理想化。
哦,用“简单化”来描述或许更贴切。
“简化”这个功能机制,也是在人类基因中、思维中根深蒂固的。
记忆有简化机制,把经历的事情概括化,然后只保留关键词的,在记忆分区内储存,回溯记忆时再从不同的地方调用组合起来。
人的记忆并不是摄影机式地把记忆拍摄下来,整段储存。
而是会在概括化后拆解储存。
好处是节省空间和“方便”。
坏处是在调用记忆时,人类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记错了。
你并不知道你的记忆有没有多调用一个词语或者少调用一个画面。
在没有外部参照物的时候,人类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记错了东西的。
什么?可以?
如果是认为那就好好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以自己的另一个事物的相关记忆作为参照物?
然而很可惜,这些“参照物”本身也是在你调用记忆时组合出来的,并非是“原本”。
人类也并不可能舍弃“简化”。
如果舍弃简化,人们会把自己经历的所有一切事物的细节,无用的细节、重复的细节都累积在一起?
这并不是关键。
关键是人类没有完整记录的机能。
不具备这种生理机能。
别说缺少一个或者两个画面、词语、声音。
就算全部都在,但顺序出现问题,没准就会出现大问题。
因为人类思维“自动关联机制”,可以通过某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引导人们进行联想。
原因,有一种说法是人脑记忆区间的“放置顺序”。
简单理解成书架即可。
说了“牛”,就可以引出一个和牛词语概念基本不相关的“虫”。
这个理论就认为“牛”和“虫”位于记忆区间这个书架的相邻上下层。
虽然在人的思维逻辑上没有直接相关,但是结构上让“牛”被调用时会牵连到“虫”。
这是一种说法,一种尧言也不确定其真实性的说法。
在未确认真实性的情况下,它也可以是一种谣言。
然而,这种话,有多少人在他没有强调真假的时候会抱有警惕呢?
怕是第一时间无法确定,又懒得去查,没有去查的动力。
即使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过了一段时间,这些信息被分割放进记忆区间里。
在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情况下如果被调用出来,会认为是自己想出来,又或者是在哪个权威来源那里获得的。
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相信和传播了这些不确定的内容。
如果是真实的,那还好说,但如果是假的,那么恭喜你,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甚至是制造者。
毕竟......一些内容切割掉一部分,就会从真实变为虚假。
但是,最关键的问题,这个时候反而不是这些内容是否虚假了。
而是他们已经相信了这些内容。
魔人认为什么要素的权重大?
魔人会和他一样对“女王”进行高度防备吗?
魔人会和他有一致的思考判断流程吗?
想一想都能够粗略地明白不可能。
某些想法,是需要训练的,是需要提醒的。
尧言之前判断认为女王是因为重要性而成为女王,然后顺利成章地做出了“推论”——
女王如果做出了什么违背魔人社会利益的判断,那么就会被魔人们毫不犹豫地肢解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