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乾清宫,文华殿才是朱厚照最喜欢的地方,兼之这里以前就是东宫,正德太子所有的起居用品都安放如常,朱厚照过去直接住就行。
朱厚照摆驾文华殿,刘瑾先一步出发,安排太监布置洒扫。
等到朱厚照抵达的时候,文华殿主殿里已经摆上了鲜花和冰块,太监们伺立在角落里,随时等候皇帝的召唤。
刚一走进文华门,一股只有图书馆才有的纸的味道就扑面而来,这种深厚的书本味闻着能让人精神舒爽。
朱厚照甩掉鞋子,光着脚踩在清凉的地砖上,径直往文华殿后面的文渊阁走去。
文华殿是三大主殿之外的偏殿,是由文华门、文华殿、主敬殿、文渊阁四座依次排列的华丽楼阁组成的独立宫殿群。
在后世,文华殿和主敬殿被故宫博物院改成了瓷器博物馆,里面摆满了历朝历代的瓷器,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宝贝,拿出去可以换北京二环一套房。
收藏了永乐大典正本的文渊阁在主敬殿后面,在明末的时候被李自成一把火给烧了。后世的那个文渊阁是乾隆时期重建的,里面藏的是被删改得一塌糊涂的四库全书,虽然也是浩瀚的巨著,但是和永乐大典相比总是差了一些意思。
所以历史学家们有一半以上都认为永乐大典正本肯定在明末的大火中没了,非常的悲观。
而另一半史学家依然抱着希望,认为永乐大典正本被嘉靖带进永陵里面了。就像大家都相信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不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就是在武则天的乾陵里面一样。
金银玉器这些东西永远都是死物,只有记载了文字古物才是中华文明传续的根本,有时候一片只记载了几个字的竹简,就能解开一个历史上的大谜团,填补历史的空缺,这是普通的古董无法比拟的。
光着脚漫步在文渊阁的书架之中,抚摸着其中很多从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的珍贵古籍,感悟着已经流逝的历史,朱厚照觉得这是他在这个时空中最接近21世纪的地方,踱步其中原来生活的画面如同电影般从脑海中划过,让朱厚照不忍离开。
刘瑾和谷大用两个跟屁虫不知什么时候从书架后面钻了出来,低声询问道:“皇爷,您的午膳已经备好了,赶紧趁热享用吧!”
刘瑾知道朱厚照喜欢呆在文渊阁,所以在靠近窗户的地方摆了张桌子,专门给皇帝用膳。
朱厚照不是那种奢侈的皇帝,一顿饭要吃两百个菜,他禁止搞这种浪费的事情,所以一顿饭最多也就是四五个菜足矣。
今日的菜是一盆牛乳炖鸡,一碗炸肉丸,一碗韭菜鸡蛋,一碟卤牛肉,一碟青翠的辣椒炒莴笋。都是家常菜,相对于富有天下的皇帝来说这样的菜很寒酸了,所以做饭的太监给每个菜都做的非常精致,味道没的说。
朱厚照刚一坐下拿起筷子,就冲着站在旁边的刘瑾和谷大用,说道:“愣着干嘛!吃饭啊!”
朱厚照不认为皇帝就一定要当孤家寡人,虽然他是大明社会阶级最顶层的统治者,但是吃饭还是要和亲人朋友坐在一个桌子上,这样才能吃得香。
朱厚照在皇宫里哪里有什么朋友,身边最亲近的人就是东宫八虎,除了刘瑾和谷大用留在朱厚照身边贴身使唤之外,其他六个人都有公务在身分散在皇宫各处办事,几天才能见一次。
当朱厚照第一次要求刘瑾和谷大用和他坐一个桌子吃饭的时候,两个人吓得跪在地上打死也不敢上桌。
作为太监敢和皇帝平起平坐,这种目无上下尊卑的事情传到外庭,内阁六部的大臣非得翻天不可。别说是传到外庭,就在宫里掌印太监萧敬也要乱杖打死他们两个。
两人打死不肯上桌,还喊来萧敬帮忙。
朱厚照也很好办,干脆就绝食不吃饭,在他看来一个人吃饭哪怕是摆的龙肝凤髓也不好吃,有兄弟朋友一桌吃饭,一碟炒鸡蛋都能吃得三碗饭。
最后萧敬没办法,只得同意让刘瑾和谷大用上桌。
到现在宫里的太监们已经习惯了,只要是到了饭点,不管身份尊卑,只要是站在旁边的,都会被朱厚照拉着一起吃饭。
不合理的规矩和陋习就是用来破坏的,等大家习惯了之后,就不会再害怕。
刘瑾和谷大用赶紧笑嘻嘻坐在桌子对面,刘瑾抓起筷子夹起几片卤牛肉就往嘴巴里塞。谷大用则心思细腻的用瓷勺盛了一碗牛奶和鸡肉送到朱厚照的手边,然后才拿起筷子开吃。
朱厚照倒是很想喝酒,他以前当兵的时候酒都是按瓶来吹的,奈何自己现在的身体体弱多病,过早的被酒精侵蚀不是好事,平时一定要注意戒酒戒色。
吃饭的时候,刘瑾会说一些宫外的民间轶事,或者某个官员的风流韵事之类的来炒热气氛。
朱厚照是皇帝轻易不能出宫,倒不是因为朝臣不准,主要是安全问题。刘瑾和谷大用则没有这个限制,在明朝太监相对是自由的,有钱的在宫外买屋住都行,不一定要住在皇宫里。
吃完饭,撤去桌上的残羹剩饭,朱厚照坐在文渊阁外的台阶的树荫下面,端着茶碗喝绿茶消食。这个时候萧敬领着一队东厂番子走了过来,人数不少有三十几个。
这些番子在体型上和昨晚上见到的十三个信差要差远了,昨晚上的十三信差个个都牛高马大,虎背熊腰的,一看就是东厂的战斗人员。而现在萧敬带过来的番子身材偏瘦弱,甚至连头发发白的老头都有,可见都是东厂执行内务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