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深深看了牛谅一眼,心里不由得感慨:这官场当真是个大染缸啊,牛谅从洪武元年举秀才为官,短短六年时间三连跳成为礼部尚书,这官职上来了,油滑的水平也没落下啊。
朱元璋深感国朝人才匮乏,某些重要的位置上,有必要再做一次调整来巩固大明这座华厦了。
连续两个尚书,似乎都没能明白自己的意思,不过这也不要紧。
思忖着一开始的目的本就是让这些人迫于无奈接受自己的意见,朱元璋倒也没有继续为难两人的意思,目光再度逡巡,最终落在文臣班列最前面绯色官服挂着仙鹤补的胡惟庸。
“胡惟庸,他们两个尚书看来是没什么能耐替咱分忧。你来说说。”
胡惟庸是个心思玲珑剔透的人,可此时也猜不透朱元璋到底想要让那个大皇子住哪里。左右没什么答案,胡惟庸便直接接着牛谅的话说道:
“大皇子失散民间多年,想必陛下与皇后娘娘多有相思之意。以微臣之薄见,大可将大皇子接入宫中,让陛下与皇后娘娘尽享天伦之乐。”
前些日子感觉朱元璋似乎在有意无意敲打他,胡惟庸这段时日收敛了不少,在很多事情上,到是颇为迎合朱元璋的意思。
反正在他看来,朱元璋这个人对亲情相当重视。既然如此,那便直接让那位大皇子入宫住着,就算往后闹出什么事来,也追究不到他头上。
有人敷衍塞责,自然就有人尽心竭力。
“万万不可!”
胡惟庸话刚说到一般,班列中宋濂便厉声阻止这坏得流脓的主意。
深宫内苑都是些什么人呢,除了皇帝和那些未成年的皇子之外,那简直就是个脂粉堆啊。
这位大皇子自幼在民间出生,习惯品行到底如何谁都不知道。这要接进宫里,指不定就一年抱俩三年抱八了。大肚子的是宫女也就罢了,万一是……
“陛下,陛下明鉴。大皇子既然及冠在即,应当以远离宫禁为要。况且大皇子从未受过仪范,如此接入宫中,难免做出辱及皇家威仪之事……”
虽然宋濂说的很有道理,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对儿女极其自信的朱元璋心里,这话跟肉蛋葱鸡有什么区别?
国瑞爷眼睛不由得瞪得更大了一些,说话的口吻也由先前的意味深长,逐渐捎上三三两两的火气:
“那你便教教咱,到底该怎么安置咱那大儿?”
一声带着质问的呵斥,让宋濂哑口无言。
这段时间在有关朱极的事情上,他已经被朝臣们视为是太子的急先锋。如今简单地提提意见也就罢了,如果说得太过离谱,难免会惹得朱元璋连带对太子也心生不满。
宋濂是个守礼的人,但前提他也是个人。
是人,自然就有种种心思和顾虑。
遇上朱元璋的质问,他自然不能接着先前的话头继续讲下去。
思来想去,宋濂也学此前的三位一般,索性跪倒在地一言不发。既揽下了自己出言无状的罪责,也表达了自己无言以对的尴尬。
朱元璋的目光还要逡巡下去,但能够站在奉天殿内早朝的文臣们已然忍受不了这种猜谜语一般的询问了。
六部尚书中还剩下的四部主动跪倒在地,头都不带抬一下的。有了他们做表率,他们身后直至午门内扬扬一道人潮瞬间乌泱泱跪倒,场面不可谓不宏伟,声势不可谓不浩大。
从一开始便置身事外的武将们面面相觑,跪也不是,不跪也不是。
不过见朱元璋的目光已经转到他们这边来,刚刚回朝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啥事的李文忠眼珠子一转,直接给自家舅舅跪了。反正他是看出来了,不管朱元璋到底为了什么,现在都是为了立威。
只要满朝文武都跪了,那就说明这立威的目的达到了。
届时,不管先前为的是什么,结果都会水落石出。
有了他的带领,其他武将也识相地跪下来,直至端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放眼望去,从奉天殿到午门口再无一个站着的人,这才心内狂喜语气冷静地说了一声:
“都起来吧。”
山呼般地谢恩声中,朝臣们纷纷站起,直至班列在侍仪司的引导下重新恢复秩序,朱元璋这才做出一副深思状:
“你等都无良策,咱那大儿也不能无处栖身。算了算了,先将咱那旧吴王府清扫出来让他住着吧,本朝皇长子要是连个像样的府邸都没有,咱这张脸还往哪搁。”
“侍仪使,听到没有?”
直至朱元璋说出这句话来,文武百官这才明白自己方才跪的有多冤。
不过,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若非方才朱元璋已经堵上了他们的嘴,只怕现在朝堂之上又是一片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