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姓张排行老三,人称张老三。
一大早,张老三便来到了京兆府门口,击鼓鸣冤。
两面牛皮大鼓乃是李柷下旨所立,左侧鸣冤鼓,专为百姓伸张不平冤案所用。
右侧有座登闻鼓楼,这登闻鼓就没这么简单了。若是你有冤情,官府却包庇罪犯,而你手里有十足的证据,那么你就可以敲这登闻鼓了。
登闻鼓又称告御状,鼓楼有专门侍卫看守,一旦你敲了,便能直达天听。皇帝无论干什么,都必须放下手中的工作亲自替你申案。
但是有一点,你若没有十足证据,你敲了这登闻鼓,那么就麻烦了。轻则流放,重则杀头。毕竟皇帝很忙的,不能因为屁大的事就让百姓击鼓告御状。
《帝王纪》中提到,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尧舜时就设有“敢谏之鼓”。任何人有劝谏君主的意见或是蒙受了冤屈都可以击打此鼓公开处理。
至西周时,有明确的史书记载称,周天子居住的宫室正门外就悬着一个“路鼓”,有专门官员负责看守。若是有百姓击打此鼓,官员必须立即层层通告,冤情若重由周天子亲自处理,不得延误。
后来,百姓击鼓鸣冤所用之鼓有了专门的名词,称为“登闻鼓”,在晋朝时允许申冤无门的百姓直接向朝廷申诉。
从此,这项制度在隋唐之时都有沿袭,唐律规定,若有百姓击打登闻鼓,官员必须受理,否则官员便有罪责。
张老三拿起鼓锤,将左侧的鸣冤鼓敲得震天响。
不多时,京兆府两班衙役手持棍棒立与两侧,京兆伊裴枢身着官服登堂申案。
京兆府仿州县衙门,冤鼓立于门前。大堂正中悬挂一个匾额,秦镜高悬。
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原比喻能洞察一切。后也用以比喻官吏善于审察案狱,断案公正严明。
到了宋朝,这秦镜高悬变成了明镜高悬,词意是一个意思。
秦镜高悬之下,京兆伊裴枢坐于堂前。裴枢身后置一屏风,屏风后面李柷坐镇听堂。
裴枢一拍惊堂木:“下面何人,你击鼓鸣冤又状告何人?”
张老三有点发抖,自古民不与官斗。官字两个口,怎么说都有理。
可自己收了那位公子十两银子,当下只好硬着头皮说出昨日遭遇:“回大人,小人张老三,乃城北离村人士。昨日自黄陵山拉了一牛车石炭来京中贩卖,怎奈遇到鸿胪寺卿府上,与那管事讲好一车炭一贯钱。怎奈那管事蛮横不讲理,连同小人牛车一并抢去,小人无奈,只好来此鸣冤击鼓,求大人做主!”
离村,乃城北流民所在地。
大批流民涌入京城,朝廷将其安置到北城。按照八卦方位分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村子,这张老三正是离村人士。
裴枢一拍惊堂木:“来人,去农景逸府上,将鸿胪寺卿与管事给本官请来对质。”
几名衙役带着佩刀拱手领命,转身去了。
张老三有些害怕,他东张西望没看到昨日那青年公子,正思虑见,李柷自屏风之后转出。
张老三一看大喜:“公子!”
“嘘!”李柷做了个噤声姿势:“张老三,等会那鸿胪寺卿来与你对质,你万不可泄露我在这里。若是那寺卿抵死不认昨日之事,你就去敲这面鼓。”
李柷指的是东侧鼓楼那面登闻鼓,张老三吓了一跳,他平日走街串巷对京城也多有耳闻。知道这登闻鼓一敲,乃是惊动天颜的,一时间吓得茫然无措起来。
旁边裴枢冲他点了点头:“你尽管放心大胆的敲,一切自有本官替你做主。”
有了京兆伊这句话,张老三稍微心安了些。
鸿胪寺卿农景逸正在家里烤火,这黄陵山石炭当真耐烧。比那木炭强多了,这玩意儿又暖和燃烧时间又长,真是个好东西。
旁边管事二娃在一旁给他捶着肩膀,农景逸一脸享受的闭起了眼睛:“二娃啊,昨日昨日买来那头黄牛可好?”
二娃贼特嘻嘻:“大人放心吧,已经拴进后院了。多了这头黄牛,开春咱们耕地又会省下不少劳力。”
‘砰砰砰!’外面有人将府门敲得震天响。
农景逸大怒:“谁活的不耐烦了,敲本官家大门!”
二娃一抬头:“我去看看。”说着去了门外。
不多时,二娃一脸紧张的带着几个衙役闯进了府内。
农景逸吓了一跳,他猛地站了起来:“这是作甚?”
一名衙役一拱手:“寺卿大人,奉我家京兆伊裴枢裴大人之令,劳烦寺卿随小人到京兆府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