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蕃还在互相大战之时,西域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新生势力阿拉伯帝国——大食帝国。
自穆罕默德和四大哈里发以来,中东的阿拉伯人迅速崛起,穆S林已经控制了亚述人、波斯人和罗马人想都没敢想过的辽阔版图,从阿拉伯半岛上的几个部落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向西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B牙,向东则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控制了地中海南岸的整个地区。阿拉伯帝国成为大唐、吐蕃之外影响西域的另一极强力量。
在吐蕃还没有归降大唐以前,吐蕃国王将公主嫁给小勃律王,小勃律及其周围20余国都归附吐蕃,不再向唐朝贡。唐几任安西节度使、大都护田仁琬、盖嘉运,数次派兵讨伐,皆不胜。六载,唐太宗李世民敕令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兵万名前去征讨。
高仙芝是第四个被派去征讨小勃律的将领。农历4月份从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出发,帕米尔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只有夏秋两季稍稍温暖些。 高仙芝的唐.军数目为步骑一万人,步兵都有私马,再加上行军途中疏勒守捉使赵崇玭、拨换守捉使贾崇瓘、以及护密国,识匿国等军dui的加入,最终总兵力大约在两万人左右。高仙芝的行军路线,四月初从安西动身,十五天后达拨换城,再十余天到达握瑟德,再十余天到达疏勒,高仙芝的军dui在此地做了休整。然后从疏勒出发,二十多天后到达葱岭守捉,再经过二十多天后到达播密川,再经二十多天到达特勒满川,此时已经接近吐蕃边界上的要塞连云堡,高仙芝在这里做了第二次休整。从疏勒到特勒满川的距离,大约四百公里,仅占总行程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所花时间却占了三分之二,因为一路翻山越岭、行军非常的艰难。
帕米尔高原海拔五、六千米,即便由山谷隘口通行,也有三、四千米,按后世登山运动员的经验,在这个高度上一般正常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呼吸困难,体力下降等现象,还要防备随时可能遇到的恶劣天气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而高仙芝的军dui在这个海拔上的行军时间至少有一个半月,还要保证给养的及时运输,高仙芝一路都在头痛:如何使他的军dui在经历了如此行军后仍然保持战斗力?他的三位前任都在这里知难而退了。
高仙芝在特勒满川将大军化整为零,分为三路,赵崇玼自北谷道进军,贾崇瓘自赤佛道进军,高仙芝和监军边令诚统率中军从护密国进军,在 连云堡前集合。这样做至少有一个好处,三路小股部队分别在三条山路上行军的速度要比集中在一条路上要快得多。
连云堡在后世的阿富汗东北部,建筑在一座山峰上,东南西三面皆陡峭山崖,只有北部是平地,有 喷赤河做屏障。山上堡内驻守的吐蕃军有一千人,在城南侧五、六公里左右修筑有木栅护墙,还驻扎有八九千人,是易守难攻的险关。 高仙芝首先得解决的,是渡过 喷赤河的问题,此时夏季冰雪融化,河水暴涨。
高仙芝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过人的胆略和经验:高原上的河流都依赖周围雪山融化的雪水,白天阳光照射,河水流量大,高原上夜间气温很低,流量自然小得多。高仙芝命令部下在凌晨三四点钟渡河,这时的气温是一天的最低点!“人不湿旗,马不湿鞯”,高仙芝轻易地克服了一个看起来不可能逾越的困难,这不仅对于之前他的士兵们,而且恐怕之后对于驻防在 连云堡上的吐蕃军来说,都是个疯狂的举动。
高仙芝自己也在渡河后喜出望外,“向吾半渡贼来,吾属败矣,今既济成列,是天以此贼赐我也”。
唐.军在夜间渡河,并在早晨七点以前,天刚蒙蒙亮,突然出现在 连云堡前时,吐蕃军dui还在睡梦中,哪里料得到敌人这么快就能兵临城下呢!
但无论如何这仍然是一场攻坚战,勇敢和速度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高仙芝选猛将 李嗣业和田珍为左右陌刀将,率士卒猛攻连云堡,并下达了死命令,必须在中午之前拿下城池。
陌刀是唐.军独有的武器,长杆,刀两边都开刃,末端呈三角形,可砍,可刺,力大的士卒持此刀冲锋于前,势不可挡。这一仗从早晨打到中午,对方死了五千人,被活捉了一千人,识匿国国王五跌失迦延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唐.军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攻克了这个要塞之后,能够阻挡 高仙芝的步伐的,只有山口处海拔就达四千六百多米的坦驹岭了,而高仙芝面临的困难,只剩下用什么方法鼓舞士卒的勇气,使他们有胆量跟随他翻越雪山继续前进了。监军边令诚就先尿了裤子,高仙芝只好将他和体质弱的士兵三千人留在连云堡。
高仙芝一万多人的军dui经过千辛万苦的攀爬,终于爬上了海拔达四千六百多米的坦驹岭这座冰山,这是后世人即便带了先进的登山工具、轻装去攀爬,也是非常艰难的事。这种事历史上也就三个人做过,另外两人一个是汉泥拔,一个是拿破仑,他们爬越的都是阿尔卑斯山,不过高度稍低而已。
上山容易下山难,从坦驹岭山顶到南坡山下,至少有二十公里冰雪覆盖的陡峭山路,下去后就进入敌境,就是说,如果失败,是不可能有退路的。
唐.军士兵们都疑惑地问高仙芝:“将军想让我们上哪儿去呀?”
如果是一般的统帅,可能就直接强迫士兵下山,有后退的斩杀几个罢了,但这样一来肯定会大大挫伤士气,甚至有可能导致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