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五日,《官员百日考成策》正式颁行的第二十五天。</P>
问题出现了。</P>
多个地方的官员上奏反馈,无法完成当月所列事项。</P>
变法司内。</P>
赵祯端坐正中,眉头紧皱。</P>
案头上满是奏疏。</P>
皆是官员们反馈“地方之事,计划赶不上变化,官员百日考成策,实属乱政之策”,请求罢策的奏疏。</P>
“这份考成策是不是太过严苛了?”</P>
“地方官员压力过大,无法胜任,要不要改策,降低难度?”赵祯的心已有所动摇。</P>
如此多的官员反馈,总不能将他们全部降职罢黜。</P>
范仲淹翻阅着案头的奏疏,道:“官家,考成策颁行还不到一个月,官员们不适应乃在情理之中,但如此多人反映无法完成当月任务,实在是令臣意外。”</P>
月初,在各个地方州府官员罗列当月任务时。</P>
中书、台谏、各个地方监司都仔细核查过,既不允许地方官员将任务定的过于简单,也不允许定的太重。</P>
依照众人的推断,八成以上的官员都能顺利完成当月任务。</P>
但此刻,临近月底,上奏言说不能完成当月任务的官员不断增加,已逾五百人。</P>
虽说地方官员确实比京朝官要疲累一些,杂事繁多一些。</P>
但他们所列事务的难度,大家心里都有谱。</P>
不应该会如此困难。</P>
王尧臣放下一份奏疏,道:“官家,这里面定然有滥竽充数,本能完成却不断拖延的官员,他们定然是觉得若完不成,便会减轻任务;若轻松完成,则会加重任务,所以故意不完成!”</P>
赵祯微微点头。</P>
这种情况定然会发生,但当下最棘手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P>
这时。</P>
司马光开口道:“官家,我建议将此月当成试行之月,不罚不赏,而后下个月正式依照规矩来做,该罚便罚,不允许有任何理由!”</P>
司马光刚说完,王安石便摇起了头。</P>
“不可。此月咱们若让一步,那以后必然会一直让步,反对者会越来越多,此策到最后会变得名存实亡。臣建议,首月即严惩,该罚俸罚俸,该降职降职,自有官员补上缺口。如此做才会有震慑作用,不然越来越多的官员都会找理由和借口,人皆有惰性,不强逼,新法将寸步难行!”</P>
一旁的梁适点头道:“我认可介甫的意见,新法刚刚施行,绝对不可退让一步。”</P>
王尧臣摇了摇头。</P>
“此法过于暴虐,宜引得许多官员心生抵触,然后使得能完成任务者也不愿完成任务。就像咱们去麦地里拔草,为了将杂草全部拔掉,总不能将大部分麦苗也拔掉吧,不可如此鲁莽。官员们也是要哄的,强来不行,绝对不行!”</P>
“对,不可全罚,也不可不罚,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才是当下最关键的问题。”范仲淹一语道出了问题的关键。</P>
赵祯认可地点了点头。</P>
听到此话,一直都在沉思的苏良,不由得眼前一亮。</P>
“有了!”</P>
顿时,众人都看向苏良。</P>
苏良笑着道:“有时,笨办法反而是最好的办法。”</P>
“臣建议,官家可令无法完成当月任务者,再次上奏。言明无法完成事项的具体内容与原因。而后,由两府三司、台谏、翰林院逐个审查。有因非个人因素无法完成者,无过;有因能力不足或态度不佳而无法完成者罚俸,有故意不愿完成任务者降职,有情节特别恶劣就是为了反对变法而不完成者,直接罢黜……”</P>
一旁,三司使王尧臣听得都傻眼了。</P>
“景明,你可知这是多大的任务量?我大宋两百多个州府,官员近两万人,就算有三成上奏无法完成,也有五六千人,我们要将他们所列事项逐一核对,确定是何原因,这……这……根本无法完成啊,太费劲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