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nuoweng.com
字:
关灯 护眼
Nuo翁小说网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260章:君臣不合,请找苏良;久晴不雨,赵祯祈雨!
推荐阅读:

第0260章:君臣不合,请找苏良;久晴不雨,赵祯祈雨!

苏良怀疑这是一场作秀。</P>

定是司天监先探查出有雨,然后太宗皇帝才去祈雨,以此证明皇权天授。</P>

太宗皇帝无疑是证明成功了。</P>

但今时,司天监好像有些不准了,赵祯祈雨两次,都是滴雨未落。</P>

这时。</P>

苏良突然想到,百家学院有一奇人,名为王处,尤为擅长观察天文天象。</P>

他不由得立即奔往百家学院。</P>

当下必须尽快下一场雨,最好是赵祯祈求所得。</P>

不然待民意沸腾,反对全宋变法者越来越多,便不好收场了。</P>

当日午后,苏良出现在百家学院中。</P>

听得监院来唤。</P>

沈括立即带着王处来到苏良的面前。</P>

王处,年约五十岁,曾经是个道士,而今脑后还挂着一条长长的辫子。</P>

无妻无子无女。</P>

他不似研究火器的玉阳子道长那般出尘,不屑于任何俗事。</P>

他很低调。</P>

白天负责研究漏刻,晚上便研究天象。</P>

百家学院乃是因他研究制作漏刻的水平高超,才将其召为了夫子。</P>

苏良也是听沈括说起了此人,也知晓百家学院有预测天象之人。</P>

王处研究天象已逾十年。</P>

他每日都会观察云、风、星象,然后不断总结,寻找共通之处。</P>

苏良有些焦急地问道:“王夫子,官家三日后便将再次祈雨,三日后可能降雨?”</P>

王处想了想。</P>

“还……还不确定,能否待我看看今日黄昏的晚霞后,再给答复。”</P>

苏良点了点头。</P>

……</P>

一个时辰后。</P>

夕阳落下,天色渐黑。</P>

苏良在百家学院转了两圈,还与柳七先生闲聊了数句后,方才等到了观云归来的王处。</P>

王处拿着他的小本本,道:“三日后,虽有雨云,但亦有疾风,可能只有不到三层的几率落雨。”</P>

苏良不由得皱起眉头。</P>

这和他在司天监听到的消息几乎一致。</P>

但司天监没有办法,官家不得不去祈雨,故而他们便挑选了一个最有可能的时候。</P>

“那……那……可有降雨之法?”苏良问道。</P>

王处想了想,道:“《论衡》有云:雨之出山,或谓云载而行,云散水坠,名为雨矣。夫云则雨,雨则云矣。初出为云,云繁为雨。有雨云,便有降雨的可能,若要增加这种可能,有两法可尝试,但我也不敢保证!”</P>

“哪两种?”苏良问道。</P>

下不下雨影响着全宋变法的进行,无论行不行,苏良都要试一试。</P>

“其一,点火生雨,可燃大量草木于高地,以火冲雨云,或许有雨降落。”</P>

“其二,在雨云之下,制造声响,若有电闪雷鸣之声,雨或可下。”</P>

此话一出,苏良朝着脑袋一拍,顿时想起了前世的一些记忆。</P>

“我明白了,点火生雨即是让大火将林木灰烬的水汽带到高空,待降温后,形成对流,而后雨水便会落下,前提是天上有雨云,此种雨为对流雨。而你说的制造声响,即是让云团产生摩擦,待有了雷电,便容易落雨,是吗?”</P>

王处和沈括都一脸迷惘地望着苏良。</P>

“敢问何为对流?何为摩擦?”王处一脸不解。</P>

苏良顿时乐了,道:“我顾不得解释太多了,待下了雨再向你们解释。”</P>

说罢,苏良便转身离去。</P>

王处有些迷惘地望向沈括,道:“存中,你读书多,你可知苏监院所言可在何书中能找到?”</P>

十九岁的沈括摸了摸脑袋,道:“王夫子,你可能对咱们这个监院不了解,他的脑袋就是一处书阁,且装得都是奇书,和他聊天一定要拿着纸和笔,不然可能就错过好玩意了!”</P>

……</P>

翌日,苏良面圣。</P>

请求赵祯在祈雨之前,先备上二十多个锣鼓,待敲上数遍后,再进行求雨。</P>

而在祈雨结束后,便在祈雨台周围焚烧干柴,以火祭天。</P>

苏良并未讲这是什么原理,只称是百家学院的夫子告诉他的,可增大降雨概率。</P>

当下的赵祯已是病急乱投医,当即便答应了下来。</P>

……</P>

三月二十三日,近午时。</P>

天色阴沉,铅云浮动。</P>

城郊,祈雨台,</P>

擂鼓声,响彻云霄,打了足足一刻钟后,赵祯方才上台祈雨。</P>

一番祈雨流程过后,苏良命周围人点燃了周边的木柴。</P>

一时间,火势汹涌,直冲天际。</P>

赵祯与苏良守在不远处,等待了一刻钟,就在准备离去之时。</P>

轰隆!</P>

一道闷雷声传来。</P>

赵祯不由得大喜:喃喃道:“要下雨了,要下雨了,看来朕的诚意已打动上天!”</P>

轰隆!轰隆!轰隆!</P>

数道响雷过后,大雨滂沱。</P>

雨滴如黄豆大小,噼里啪啦,砸在干涸的土地上。</P>

苏良不由得长呼一口气。</P>

这场雨或许解决不了这次旱情,但却能告知百姓,旱灾与全宋变法无关。</P>

这一刻。</P>

赵祯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P>

这场雷阵雨下了小半个时辰后,渐渐停了下来。</P>

虽不至于完全缓解旱情,但却平复了许多人的焦虑,以及浇灭了很多流言。</P>

……</P>

三月二十五日。</P>

又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大晴天。</P>

汴京城的小报上,突然流传出一个消息。</P>

参知政事范仲淹在两年前以个人之财,在老家苏州建造了一座范氏义庄。</P>

包括义庄一座、义田数千亩、义塾数个,可惠及所有族人。</P>

此事一出,立即引发了百姓们的大讨论。</P>

羡慕,特别羡慕;倾佩,尤为倾佩。</P>

此乃大善事也。</P>

大宋的士大夫官员临近致仕之时,往往都会在老家购置田产,颐享天年。</P>

但他们的钱只会给家人,绝对不会给远亲和同族之人。</P>

更不会像范仲淹这样直接将钱做慈善,以义庄的形式帮助族人。</P>

此范氏义庄,可慈幼、可养老、可赈穷、可恤贫,可宽疾……</P>

虽然只是针对范氏族人及周边乡邻。</P>

但从当下的礼法来看,已经足够伟大了。</P>

且还开了做慈善的先例。</P>

自唐后期,门阀士族制分崩离析后,民间宗法制度就成了主流。</P>

换言之,下层管理,依靠更多的是家族、血缘和姻亲。</P>

范仲淹将仁善之举传递全族,做到了推己及人、以国为家,此为儒家之礼。</P>

为防乡亲、姻亲、亲戚陷于贫窘,用义庄粮米量行济助,此为义。</P>

为令范氏家族长存兴旺,人才辈出,特设义学,此为孝。</P>

倾尽私财,买义田外租,不分穷富贵贱,按需资助,实乃儒家仁爱精神的传递,此为仁。</P>

礼义仁孝,范仲淹全做到了,然后却没有任何声张。</P>

此等精神怎能不令人钦佩!</P>

一个义庄足以解决数百名贫困百姓的问题。</P>

若大宋官员人人都学范仲淹,那将大大减轻朝廷的压力。</P>

听闻此事后的官员,无一不盛赞范仲淹。</P>

此举乃是拿着大量的真金白银做善事,谁想弹劾他沽名钓誉都寻不到借口。</P>

这才是士大夫官员们应该去做的事情。</P>

范仲淹不言此义举,但百姓们却会为其宣传。</P>

此事流传到民间后,一些官员和一些大商人也纷纷效仿,筹备家族义庄。</P>

这对大宋底层的稳定,大有裨益。</P>

很快。</P>

以唐介、欧阳修、苏良为首的台谏官便将此事写成奏疏呈递到了禁中,希望朝廷能在各个州府报纸上宣传此等善举。</P>

当日,赵祯便应允了台谏官们的请求。</P>

并且执笔泼墨,欲赠范仲淹一副“范氏义庄”匾额。</P>

赵祯刚写完,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响雷声。</P>

而后,天色渐暗,大雨倾盆。</P>

这一次,雨势甚猛,大有连绵不绝之势。</P>

赵祯望着墨迹未干的“范氏义庄”四个字,喃喃道:“此雨非朕求之,乃上天厚赠范希文也。”</P>

这场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P>

覆盖范围及广。</P>

河北路和京东路也下得甚大,一下子便缓解了大宋北方的干旱。</P>

百姓们知晓赵祯说了那句“此雨非朕求之,乃上天厚赠范希文也”后,直接将此话改编成了“官家送匾彰善举,天降甘霖因范公”的评书。</P>

一时在民间传为美谈。</P>

这个世界,有人信神,有人信鬼,但所有人都相信:行善积德,上天必不会薄待。</P>

</P>

<b><\/b>

推荐阅读: